中國質造走向先要走兩步瞧瞧(YC)
作者 朱珣
聽到有報道說中國制造協會舉辦活動。針對中國制造走出國門共商大計,希望能夠抱團走出去,并針對自身問題做出剖析。通過提升質量,打造品牌等等舉措來提振中國制造。以此走出中國制造的低谷。
聽到這個報道很欣慰。終于從高層面開始整治粗制濫造的問題了。終于再也不是依靠數量來創造產值了。終于要一起走向的舞臺了。我們從制造到質造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是我們從產值到價值卻已經非常的近了。有幾個不曾在中國制造里面出現過?我們之所以可以制造出卻制造不出讓中國人信任的產品是因為我們以兩種標準來生產和檢驗產品。面對“老外”的嚴要求和重處罰,我們小心翼翼,嚴格按照流程辦事,產品質量不敢稍有馬虎,因為我們賭上了身家性命;面對國人,我們知道他們喜歡低價格,對質量沒要求,所以我們把殘次品恩賜給了國人。讓國人中那些貪慕虛榮的人既不用花大價錢買產品,又可以去炫耀我們擁有和產品同出一家的品。這個和去菜市場撿賣菜丟棄的菜葉子有什么區別?
現在國際市場蕭條,我們做為制造者后悔了。后悔我們自己拋棄了四分之一的消費市場。拋棄了三分之二的品購買者。更后悔我們因為追求短期的利益而丟掉了長期的市場。能夠找回來嗎?能夠重新贏得國人的信任嗎?做為制造者我們做好充分的準備了嗎?還是先走兩步瞧瞧吧?
一是產品質量標準誰說了算?我們已經習慣了雙重標準還能夠改過來嗎?我們的工人多年養成的習慣能夠改變嗎?不能夠改變我們的制造標準和檢驗標準,我們就無法讓國人改變對我們的看法。只有我們改變了制造標準,把我們以前的錯誤買了單,才能夠重新贏得國人信任。那些借“愛國買國貨”,“不買國貨就是不愛國”的言論是弱的聲音。為什么國人不買國貨?這個應該是國貨的生產者去思考。不應該把責任推給消費者。對于消費者來說,消費就要買貨真價實的東西。就要買物有所值的產品。產品和價值不對等,就不要怪消費者不買單。產品和時代不對等也不能怪消費者不買單。我們的國人已經不是當年的“窮人”了。那時候是以實用為標準,以省錢為標準;現在是以時尚為標準,以潮流為標準。錯誤判斷國人購買趨勢是很危險的。會讓我們的制造走向毀滅。
二是制造業做好市場經濟的準備了嗎?要知道不是計劃經濟時代,我們在市場經濟的時代就要市場說了算。做為制造者要明白。不是我們生產什么消費者購買什么;而是消費者想要購買什么我們生產什么。我們可以刺激消費;可以引導消費,但是我們不能夠代替消費者。中國除了出口型企業,大部分還都是小微企業。沒有生產標準;沒有檢驗程序;沒有自主品牌;沒有設計研發能力。這些問題都在困惑著生產者。也導致消費者對生產者的不信任。要解決這些問題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特別是消費者對生產者以往歷史的了解。讓消費者無法去改變自己的觀念。至少目前無法接受生產者的產品和生產能力。所以,國內小微企業生產的產品再好,也不會被消費者當做品。大品牌必然依托大企業。大品牌必然有悠久的歷史或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故事來打動消費者。中國小微企業擅長模仿制造,卻不擅長講故事和打造品牌。如何打動國內的消費者?自然不是依靠幾句話就能夠解決的。
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這個話題爭論很久了都沒有答案。如今是消費者先信任制造者還是制造者先讓消費者信任自己也陷入了這個怪圈子。制造者在沒有得到消費者信任之前生產出來的產品買不上價格或是產生不了銷量,企業的生存就是問題。如果破罐子破摔,仍然走以前的路,出口內銷分兩種標準,臨時可能會獲利,至少不會虧本,但是,消費者沒有信任的基礎。企業終只能關門。因為制造者在消費者的眼中就是低檔貨的制造者。
所以,我們要想以質贏得市場,特別是國內的市場,首先我們就要在國內走兩步。讓消費者瞧瞧我們的姿勢。讓消費者相信我們。假如我們只是喊口號沒行動,那質造未來也只能是一句空話。四分之一的市場不會接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