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市壹諾化工科技有限公司訊:涂料漲價接二連三 鈦宣布再漲價
涂料原材料漲價一直是當下經久不衰的話題,截止到2017年1月經共歷了16次漲價,累積漲超過80%,其中階段性出現供應不足的局面。作為涂料重要材料,2017年伊始鈦供應商再次宣布提升售價,多年來從未有過的接二連三的漲價是為何?
涂料原材料漲價
漲跌之間
1993年-2002年,鈦行業經歷了十年的價格平穩期。金紅石型鈦市場價格在每噸15,500-16,500元、銳鈦型鈦在每噸10,800-11,500元之間。在此期間,國內鈦行業主要由幾家國有企業主導,年總產量在40萬噸左右。行業利潤保持了一個較好的水平。2003年之后,民營鈦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設投產,由于下游產業的需求持續增長,鈦價格到2007年始終保持基本的穩定水平。之后,經歷了2008年的價格漲跌、2009到2010年的價格回升,以及2011年和2012年間的幾次價格上下波動,從2013年起市場價格一路下滑。
為何漲價
一、行業利潤下跌深重
從2013年到2015年價格一路下跌,鈦行業利潤下滑深重,瀕于無法自拔。與其說是漲價,不如說是價值和價格的回歸。
二、資源集中突顯供需缺口
中國擁有上35%左右的鈦礦儲量,其中85%集中在攀枝花,而攀鋼集團一家掌握了80%的鈦礦儲量。產業機構的調整,使得鈦礦的流出量收緊,生產鈦原料的供需發生了變化。
三、環保法規推高成本
國內的大部分鈦產能采用的是“法”工藝,要達到環保標準排放,需要增加三廢治理成本。在日趨嚴厲的環保法規實施下,法鈦工廠的處理成本將增加3,000元/噸左右。而以犧牲環保為代價的“價格戰”,將沒有人敢于冒險。
四、國際市場需求加大供需矛盾
同樣由于環保因素,國外鈦產能不斷關閉。2015年8月科慕(Chemours)公司宣布關閉旗下位于多佛年產30萬噸的鈦工廠,亨斯邁公司關閉了其在美國年產5萬噸的生產線。大量鈦訂單涌向中國。在前期,中國鈦年出口量約為40萬噸,進口約20萬噸;但在2016年的前11個月,中國累計出口鈦65萬噸,進口13萬噸;相當于新增近30萬噸的出口量。使得國內供需關系更加緊張。
究竟價格的“天花板”在哪里,2017年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