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下午,“聚焦新舊動能轉換——第十三屆中國網絡媒體山東行”采訪團走進位于煙臺開發區的萬華工業園,從牙膏、手機到電腦、汽車,這里展示的“化學與生活”讓記者們大開眼界。
記者了解到,萬華化學堅持自主創新,突破國際技術壟斷,已成為目前上大的MDI生產商,在企業自身蹚出一條“生存—發展—趕超—全面國際化”道路的同時,也為探索化工領域新舊動能轉換的“煙臺模式”做出了貢獻。
兩次受挫后崛起,萬華依靠自主創新打破MDI國外壟斷
“以前我們常說除了吃的,沒有萬華不能做的,現在萬華連吃的都能做了?!?2月14日下午,在萬華工業園展廳內,工作人員向采訪團一行介紹萬華的相關業務。當得知牙膏、漱口水里的薄荷味,就是利用了萬華制造的薄荷酰胺時,記者們忍不住嘖嘖稱奇。實際上,小到手機、電腦、運動鞋,大到汽車、航空材料,萬華制造的產品原料已經覆蓋了醫療衛生、建筑工業、交通運輸等眾多領域。
說到萬華化學,不得不提起MDI這種神奇的新型材料。MDI是生產聚氨酯的重要的原料,它既有橡膠的彈性,又有塑料的強度和優異的加工性能,尤其是在隔熱、隔音、耐磨、耐油等方面擁有其它合成材料無法比擬的優點,造汽車、冰箱、皮鞋、航空設備統統離不開它。作為特殊原材料行業,MDI的生產高度聚集,全90%以上的產能都集中在5大廠家,這其中就有中國的萬華。
作為目前國內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MDI制造企業,萬華的發展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幾十年前,MDI生產技術曾經受到嚴格控制,萬華于1984年從日本引進一套MDI裝置,可由于拿不到核心技術,整整花了10年時間才達到一萬噸的設計能力。期間萬華曾像歐美MDI巨頭尋求技術換市場,可對方在了解到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后,卻決定放棄合作,單獨在中國建廠。兩次受挫讓萬華認識到,必須要走自主創新之路,掌握核心技術。萬華自1993年走上MDI自主研發的道路,到上世紀末,終于掌握了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MDI核心技術——光 氣化學技術,從而打破國際壟斷,使中國成為了繼德美日之后,第四個掌握MDI制造技術的國家。2016年,萬華已成為上大的MDI生產商,也是國內一家同時擁有MDI、TDI、ADI全系列異氰酸酯制造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
從“追趕者”到“領跑者”,萬華MDI產能躍居
近年來,依靠自主創新,萬華成功闖出了一條“生存—發展—趕超—全面國際化”的道路。2017年前9個月,萬華化學實現利潤78億元、同比增長212%。這張靚麗成績單的背后,正是萬華多年來堅持自主創新的結果。如今的萬華掌握著一大批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擁有煙臺、寧波、匈牙利三大生產基地和產品功能化學品、涂料和新材料產業三大產品集群,其“年產20萬噸大規模MDI生產技術開發及產業化”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除此之外,萬華這些年獲得的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等國家科技獎勵就有7次之多。
今年3月份,萬華的聚合物表面材料制備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成功獲批,成為我國涂料、膠粘劑等表面材料領域首個國家工程實驗室。該實驗室建成以后,預計可實現3—5種關鍵單體、5—8種特殊助劑、6—8大類環保功能型樹脂產業化,提供100個以上環保高性能涂料、膠粘劑和人造革新產品及應用解決方案。
依靠自主創新,萬華由行業“追趕者”變成了“領跑者”,并把眼光瞄準國際市場,走出去贏得話語權,成為技術、產能大、質量好、能耗低、具綜合競爭力的MDI制造商,MDI產能達到230萬噸,位居。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為壯大新動能奠定堅實基礎
作為全國化工大省,第三大煉化產業集中區,山東圍繞打造的石化基地,積極推進石化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戰略性調整,引導石化企業做大做強。
作為一家高科技化工企業,2008年,萬華以老廠搬遷為契機,確定了“延伸上下游產業鏈、多元化可持續發展、做大做強做優企業、提升競爭實力”的發展思路,果斷上馬萬華煙臺工業園項目,按照園區大型化、集約化、一體化的建設模式,打造成為以自主技術創新產品為主,產業鏈高度集成,具產業特色和競爭優勢的綠色化工業園區。
萬華煙臺工業園規劃占地10.6平方公里,總700億元,分兩期建設。其中一期工程總300億元,占地4.7平方公里,是山東省、煙臺市重點工程建設項目,集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化工新材料于一體。二期工程主要建設自主研發的20余項高附加值的化工新材料項目。全部建成投產后,將成為我國化工新材料領域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園區,二期工程MMA、PC、PMMA等項目已陸續開工建設,預計2020前全部可建成。屆時,萬華煙臺工業園將成為技術水平高、管理好、具獲利能力的綜合性大型化工園區,萬華也將實現 “萬華聚氨酯向萬華化學轉變”和“百千億跨越”的戰略目標。
在新舊動能轉換中,圍繞化工等未來發展方向的十大產業,山東構建全省新動能的主要載體和主導力,組織協同創新,解決制約發展的關鍵性技術難題。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山東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截至目前,全省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達到179家、56家,分別位居全國、第二位,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逐步確立。研發人員達到47.6萬,居全國第4位,為壯大新動能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