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上海航運交易所宣布其開發編制的“一帶一路”航貿指數對外試運行,這是國內機構對航運產業在“一帶一路”倡議中深入的公開解讀。2017年7月,上海航運交易所正式對外發布了“一帶一路”航貿指數。
“從正式發布一年來的運行情況看,‘一帶一路’航貿指數全面、及時體現了‘一帶一路’建設成果,特別是貿易暢通和交通運輸方面的發展成效,直接反映貿易額、貨運量、運輸價格三者間的變化和相互關系。”上海航運交易所信息部經理劉越告訴中新網記者。
“一帶一路”航貿指數(以下簡稱航貿指數)由“一帶一路”貿易額指數、“一帶一路”貨運量指數、“海上絲綢之路”運價指數三大類組成,不僅能發揮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優勢,更能從國家層面全面反映“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效果。
2018年6月,“一帶一路”貿易額指數報收124.61點。“一帶一路”貨運量指數報收125.94點。“如今中國外貿貨物的品類和質量正不斷升級,中歐班列的開行正構筑中國對外貿易的新格局。”劉越認為。
2018年6月,“海上絲綢之路”綜合指數報收97.60點,進口原油運價指數報收49.91點。對此上海航運交易所相關研究員分析,中國工業去產能、制造業轉型發展、節能環保的措施正在逐步推進。長期來看,隨著“一帶一路”交通基礎設施的不斷擴大,綜合運輸成本將逐步降低。
回憶起當初編制指數時遇到的難點,“一帶一路”航貿指數編制小組組長周杰告訴記者,大的困難就是如何將大體量的數據信息準確、及時反映出來。“比如服裝、箱包等貿易量大,但貿易額相對不高,而同等運量的機械、電子產品,貿易額則高很多。航貿指數通過多重分類指數,將貿易額、貿易量數據與相應航線的運價數據綜合起來,能夠全面、客觀地反映市場活躍度和需求走向。”
航貿指數作為反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貿往來的“晴雨表”和運輸合同的運費結算工具,信息的真實、準確至關重要。航貿指數大數據來源廣泛,上海航運交易所利用會員優勢廣泛采集市場數據,通過大數據清洗來實現數據的及時性、穩定性和標準化。目前,上海航運交易所會員包括來自各細分運輸市場的國內外船東、貨主、經紀商企業約130家,具有較高國際認可度。
未來,除航運、鐵路的運輸方式外,航貿指數將把公路、航空運輸納入指數體系中。在航線布局上,還將開發“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運輸線路。
同時,上海航運交易所還將加快航貿指數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和貿易領域的應用,鼓勵各國貿易商、航運商在簽訂貿易、運輸合同時,使用航貿指數進行指數掛鉤,并促使指數成為其管理市場波動風險的套期工具。
上海航運交易所黨委書記、總裁張頁表示,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的背后,都涵蓋著數據信息的流通。依托指數平臺和相關信息,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開發,創建“一帶一路”貿易和貨運大數據平臺,將使數據和信息服務進一步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