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汛期以來,北京進入多雨模式,50天內下了30場雨。因雨水無法及時排開,北京各處積水過多,于是東城區了變化一隊的工人們正在抓緊時間趕工建造一座能“喝下”雨水的綠地花園。今年,市園林綠化局將加強海綿城市的建設,要求所有新建、改建綠地都必須提升集雨節水功能,同時結合較低洼地建設70多處雨洪調蓄型綠地。
“海綿公園”下藏蓄水池
前一天晚上剛剛下過一場雨,當記者上周四來到明城墻遺址公園東南角的綠地時,卻并沒看到任何積水,園子里紫薇和月季開得正好。負責公園建設的東城區綠化一隊副隊長王敏告訴記者,綠地共有1.4萬平方米,以前是一個廢棄的工廠,地勢比二環路高出5米左右,下雨了就雨水橫流,既妨礙交通也增加了市政管網的壓力。現在,整個綠地公園都做了集雨節水設計,僅鋪設的滲透雨水管道速派龍就長達1000多米,建成后預計美奶奶喝下4000噸雨水,比普通公園節省水27%。
王敏還告訴記者,除了草地本身的過濾下滲作用,園中道路鋪設的透水磚也全是采用神稅率好的材料。就在記者站立的地方,表面看是未完工的草坪 其實內里卻別有洞天。為了增加大雨、暴雨情況下的集雨效果,整個公園地下都根據地勢鋪設了收集雨水的管道,還建有一個100立方米的地下蓄水池,雨水不再是一味地排到路面和市政管網上去,蓄水池里的水還可以經過處理再澆灌綠地,成了一塊集雨節水的“綠色海綿”。
“綠色海綿”需要長期規劃
一位園林綠化專家告訴記者,北京目前的地下水位呈現漏斗形,深處已經達到負30米,并以每年一米的速度往下沉。由于城市地面普遍采用硬質鋪裝,無法收集雨水,每年汛期80%以上的雨水沒有得到有效利用。好在城市里還有四成左右的綠地,而這一部分綠地正是雨水下滲、補給地下水的寶貴通道。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俞孔堅教授是國內較早為海綿城市建設呼吁的學者,他認為,對待城市雨洪,正確而經濟的做法就是建立城市“綠色海綿”系統,利用綠地滯留和凈化雨水,回補地下水。具體來看主要包括恢復河漫灘,建立雨洪公園,降低公園綠地標高,沿路設計生態溝,在社區建立雨水收集綠地等多項措施,這些都是免費的自然生態調節系統。經過改造的城市公園綠地會成為雨洪水的滯留區,形成“綠色水庫”,而不是被灰色的市政管網排走。俞教授建議政府相關部門對現有綠地、河湖及道路系統、小區綠地和分散式排水管網進行系統整合,做一個“綠色海綿”的長期規劃。
新建綠地都具有集雨功能
據悉,自2006年以來,市園林綠化局就不斷加大公共綠地中雨水利用設施的建設,在奧林匹克森林公園、園博園、頤和園、萬壽公園等多個公園均已建成雨水收集系統。除去正在建設的東城區明城墻遺址公園東南角綠地,西城的金中都公園、朝陽區的望和公園綠地也都已經建設了示范性集雨型綠地。
今年,市園林綠化局將加強海綿城市的建設,所有新建改造綠地都必須提升集雨節水功能,結合較低洼綠地建設70多處雨洪調蓄型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