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行業可以說是一個十分艱難的行業,不管公司的規模是大還是小,都會有時候一招不慎,犯下大錯。在外部人看來,有時很難理解他們是如何失敗的,而這些失敗來臨之前他們似乎都非常成功。
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之路本就不是一條直線,本期我們一起來探討這些公司的起起落落,我們通過透析因果關系來更清晰的理解3D打印行業的商業模式和擴張之路。
故事1:Maker Bot的過山車
一直以來,Maker Bot以一種看似不可阻擋的增長之勢成為3D打印行業的主流設備。回到2013年,當時媒體還把Maker Bot比喻為3D打 印技術領域的蘋果,但隨之及轉而下的是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抱怨產品的問題。在2013年六月被Stratasys以4億多美元收購后不久,迎來了 Maker Bot經典的第五代桌面3D打印機發布。
于此同時,經常性的擠出問題和質量控制/客戶支持不足激怒了許多用戶。一時間,Maker Bot成為了花費過多精力用于宣傳自己而忽略打造可靠的產品的象征。社交媒體上充滿了討厭Maker Bot的聲討,這又一次的驗證了新的營銷時代,品牌的話語權在用戶手上,而穩定的產品質量關乎企業命運。
這一切帶來了多米諾骨牌似的連鎖反應,Maker Bot不得不在2015年4月裁員20%,關閉了3家零售店,并最終在2016年減少他們在布魯克林工廠40%的產量。
讓我們希望所有這一切的調整將有助于Maker Bot重新接到地氣,并恢復他們在市場上的地位。3D科學谷看到,最近Maker Bot達到了一個巨 大的里程碑: 達到10萬臺3D打印機的銷量,而其旗下的3D模型平臺Thingiverse成為最大的3D打印文件模型分享社區。
故事2:3D Systems的消化不良
3D Systems迅速成為最大的3D打印公司,但迅速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極速擴張為3D Systems帶來了一個嚴酷的考驗。從2010年到2014年,3D Systems迅速吞并了45家競爭對手,但這些被兼并的公司從來沒有被充分整合,也沒有被集成到3D Systems的生態圈形成良性的相互借力。于此同時,投資者開始意識到3D Systems通過金融運作所堆積的強大風險,3D Systems股票開始連連下跌。
經過幾輪痛苦的無法實現季度盈利目標,昂貴的訴訟和多輪裁員,以及原CEO的離任。我們看到3D Systems做了一系列的產品線調整,包括關閉掉消費級別的在線市場。3D Systems股票從10美元開始回轉到16美元左右,也許在經歷過刻骨的疼痛后,巨人有能量恢復它過去的榮耀,讓我們拭目以待。
故事3: Pirate 3D 昨日Kickstarter的寶藏
Pirate 3D可以說創造了Kickstarter平臺上3D打印機融資的神話,這家新加坡公司在慶祝成功眾籌到140萬美金不久,就面臨了巨大 的頭疼問題。原因在于他們無法滿足眾籌上的訂單價格,導致60%的預售訂單無法實現,對打印機價格的過份樂觀使得當初看好Pirate3d的眾籌者黯然神傷。
美麗兼具時尚感的桌面三維打印機,易于使用,且融入包括云存儲和打印三維模型的未來3D打印生態系統,更過份的是這一切只要347美元。 Pirate3D團隊的野心勃勃和低估3D打印機生產實際為自身帶來巨大的挑戰。他們必須繼續籌集更多的資金,并極力將打印機賣到學校,而對 Kickstarter上無法滿足的預售訂單則采取回避態度。
故事4: Pinshape的平臺之痛
Pinshape是眾所周知的三維模型在線平臺,它在3月31日宣布關閉,引發了3D打印社區的關注和聲援。原因出于平臺99.5%的交易是免費 的,這幾乎意味著Pinshape是家沒有傭金收入的公司。隨之而來的一線生機是,Pinshape的悲慘命運帶來了一位神秘投資者的關注,于4月1 日,Pinshape宣布它還將繼續活著。雖然我們無法猜測新的投資是否能力挽狂瀾,這一次Pinshape還能撐多久,但 Pinshape的確為3D打印行業提供了偉大的資源,為成千上萬的世界各地的創客所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