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塑料,人們天然會將其跟易碎、不耐用聯系起來。可是,從杰事杰出來的塑料,它們能代替鋼鐵,用在各種品牌的汽車上;它能代替木材,廣泛用于各類工程建筑。如果說有秘訣,自主創新這四個字便足以概括。這是一個天然與知識、技術融合的企業,董事長是企業家中少有的“高級知識分子”;不做克隆,堅持正向開發;一直視研發為生命,攬得國家專利最高獎項。
自主創新終攬大獎
2013年,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超高韌性高強度聚丙烯組合物及其制備工藝”,榮獲專利最高獎——中國專利金獎。劉衛邦介紹,“這是國內專利方面的最高獎項,我省自2003年以來,時隔10年才再獲該殊榮,也是第一家榮獲此獎的合肥企業。”
能攬此大獎,與杰事杰一直視研發為生命分不開。合肥杰事杰已經形成以董事長楊桂生為首的百人研發團隊,核心人員85%以上具有碩士及以上學歷。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黑格(Alan·J·Heeger)教授也成為公司董事會特別顧問。
按客戶需要正向研發
“我們不是仿制外國產品,更不會買來一個國外同類產品在實驗室內進行逆向開發,比如剖析其材料組成再模仿復制等。我們做的是正向開發。”劉衛邦告訴記者,客戶有需要,我們就根據自己的經驗、知識體系去開發,顯然,這是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然而,正向研發帶來的回報往往是革命性的。他舉了個例子,以前汽車的門內板使用的都是金屬材料,加工很費勁,還特別重,車企為此十分頭疼。后來,有汽車制造企業找到杰事杰,提出了這一訴求,“有沒有一種更輕便,但抗撞擊性不減的材料?”杰事杰的研發人員大膽地嘗試了一種長纖材料,這種材料在重量上減輕了一半。這一材料迅速占領汽車企業市場,帶來一場革命性的改變,“目前馬自達、福特等眾多汽車都在用我們的產品。”
天然有著創新基因
高學歷創業者并不缺少,但像楊桂生這樣在學術上有建樹而創立企業者并不多見。
1984年楊桂生以優異成績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化工系高分子專業,繼而在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攻讀研究生,1990年3月博士畢業,成為中國首位工程塑料博士,畢業后留所工作,并因其科研成績卓著而于32歲時被中科院破格提拔為研究員,后成為博士生導師。
合肥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人力行政總監劉衛邦介紹,“杰事杰的成立就源于國家八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當時我們的董事長承接了這個項目,隨后創辦公司。”也就是說,杰事杰是先有技術再創企業,這注定了它天然攜帶有技術創新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