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
投產4年,利稅將破百億
“三基”管理成為經濟效益保護閥
今年1—5月,武漢乙烯實現銷售68億元、利稅22億元,結合2016年底已經實現利稅63億元,到今年年底,投產4年的武漢乙烯累計實現利稅突破百億元,已無懸念。“2013年8月13日,是武漢乙烯成功投產的日子。我清楚記得,那天我在中石化集團開會,來了100多家企業負責人,當天發給與會代表的《中國石化報》頭版頭條報道了武漢乙烯成功投產的新聞。4年時間,武漢乙烯累計利稅即將實現百億元。”6月13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劉家海的開場白,豪邁而富有激情。
武漢最大的兩家石化企業,一個是武漢石化,一個是武漢乙烯,劉家海是兩家企業的負責人,“盡管有壓力,對做好安全工作我還是很有信心。”劉家海在武漢乙烯推廣這樣的安全觀:安全是一種技能,需要培訓提升;安全是一種責任,需要分解到位;安全是可保證的,需要措施落實。安全管理必須保持全覆蓋與始終如一的高標準,因為“安全沒有重來”、“安全問題一旦出了無法挽回”。
安全生產如何保障?劉家海認為重點在“基層建設、基礎工作、基本功訓練”的“三基”管理。2016年武漢乙烯五六月大修,通過“三基”管理,保安全生產、優化運行,效率大為提高,為期53天的大修實現“零污染、零投訴、零事故”。以全年運行8000小時計算,武漢乙烯設備故障率降低到千分之零點幾。
在一次乙烯裝置波動中,公司烯烴分部值班長趙志勇在2分鐘內沖上30米高的管廊,查出并手動關掉漏氣的蒸汽安全閥,避免了全廠停用蒸汽事故。趙志勇說,公司要求日常巡檢,就要手動檢查安全閥等必要點位,分析預判安全趨勢并做出相應處置。公司安全環保部安全監督經理杜南榮介紹,從6月14日起,公司對承包商采取安全積分考核,發生違規即扣分,相應扣減以后的承包工程量,直至列入黑名單。
■環保
超低排放,將國標提前5年
HSE體系使環保投入變為環保提升
6月9日,武漢乙烯迎來一批特殊的客人——來自武漢化工區向家尾村的70多名黨員和村民,也是乙烯廠區原址動遷的870多戶居民代表。當看到原來的家園變成了高大上的中心控制室、整潔干凈的廠區、先進的環保設施……居民代表、86歲高齡的抗美援朝老英雄張運生舉手行了一個標準的軍禮。作為中石化公眾開放日示范企業,這樣的開放日活動,今年以來武漢乙烯已經舉辦了5場。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劉家海看來,安全是環保的前提,環保要持續地投入,是責任企業應盡的社會義務,而敢于向公眾開放工廠,是壓力也是動力,示范企業更應超前投入,舍得投入。劉家海介紹,武漢乙烯先后斥資14億元用于建設環保設施,其中僅脫硫脫硝裝置一項就投入2.15億元,環保投資成為僅次于設備采購的項目。武漢乙烯“三廢”實現超低排放,接近潔凈排放標準,其實測數據相當于國家標準后五年將要提升到的水平。
在環保投資背后,武漢乙烯用安全環保體系(HSE)傳導責任和壓力。中韓石化武漢乙烯總經理管澤民介紹,廠區對安全環保每天實施24小時監控,HSE委員會每周梳理安全環保隱患,環保指標層層壓實。“我們用了一年時間研發出一套安全環保網絡報警系統,生產裝置一個點位安全環保指標超標,我的手機上就會示警。”管澤民說。
目前,武漢乙烯已經超前對揮發性有機物(VOC)治理加大投入,以支持武漢“擁抱藍天”行動。“下一步,我們將減少從長江取水,逐步實現水處理后回用,最終目標是全回用,向長江零排水。”中韓石化武漢乙烯黨委書記李炎生向楚天金報記者透露了這項雄心勃勃的計劃。
■創新
新產品研發,首選取代進口
預判機制扎根研發生產各環節
2013年12月,武漢乙烯投產4個月即實現高檔車裝備專用料國產化。從此,“取代進口”成為武漢乙烯新產品研發的主攻目標。“這是一個創新為王的時代。無論是生物產業、化工產業以及傳統冶煉行業,都在謀求新材料領域的發展。而乙烯的優勢是可以批量研發、生產化工新材料。這是一個充分競爭的市場,需要靠本事去賺錢。”劉家海對武漢乙烯現階段謀求市場核心競爭力的定位是,盡可能多地研發取代進口的民用、工業用新產品,搶占國內市場份額。
新材料批量研發是什么概念?2016年,武漢乙烯研發出6種聚烯烴新產品,產量達到上十萬噸。今年上半年又研發5種新產品,下半年還計劃研發三四種。研發以市場為導向。城市基礎建設對工期要求越來越嚴格,武漢乙烯今年研發出可縮短施工工期的聚乙烯高密管材料,具有抗開裂能力,可在不開挖路面的情況下采用頂管式埋管,過去這種產品需要進口。
生產謀求穩定訂單。李炎生說,生產經驗表明,每一個聚烯烴產品牌號盡量排產在一個穩定期,再切換生產其他產品,這樣,產品的優質率將得到保證,這就要求新產品研發對市場有清晰的預判。
公司技術管理部副部長張祖平說,目前已經投產的聚烯烴新產品有14個,訂單主要瞄準1000噸以上的用戶或團體。其中用于高檔包裝用的聚丙烯料年產量達3萬余噸,洗衣機等家電改性專用料年產量達6萬噸以上。
■爭先
2020年乙烯產能擴到110萬噸
抓住市場機遇期夯實基礎
6月13日,武漢乙烯廠區,正在進行新增的一臺9號裂解爐吊裝作業。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為武漢乙烯提升產能做準備。
劉家海告訴記者,武漢乙烯擴能改造勢在必行,初步設計新增30萬噸乙烯產能。說到擴能改造,劉家海對項目進度有點著急,這緣于他對市場機會的判斷。劉家海認為,目前全球乙烯市場需求年增長4%-5%,亞洲需求更高一些。對中國而言,處在工業現代化中后期,擺脫中等收入陷阱,發展實體工業仍是經濟發展的主要路徑,國內乙烯化工發展仍面臨機遇。
目前國際油價低迷可能會持續到2020年。國際油價對乙烯生產的原料成本影響非常有利。盡可能利用好這個時間段擴大產能,能發揮武漢乙烯的規模效應。到2020年,武漢乙烯產能將擴大到110萬噸。
其二,國內密集的民營煤化工企業,擠在低端的普通料市場上。武漢乙烯提升產能后,可將更多的產能用于市場要求、技術要求更高的具有高附加值的新產品生產,同時降低財務成本和市場開拓成本。“武漢乙烯新增30萬噸,如能早一年投產,一年將新增10多億元利稅,將為武漢乙烯面對市場競爭對手時基礎打得更牢。”為了盡快實現新產能投產,劉家海的思路是將原址上技改放在優先位置,不僅節約土地成本,同時還可將新建30萬噸乙烯產能所需的六七十億元,壓縮到45億元左右,這比較符合目前中石化對新增投資的謹慎、優選的原則。“方案已經在審批階段,預計今年六七月會批下來,準備今年啟動擴能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