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根管子,到底有什么可牛的?這個機器人能像藤蔓植物一樣,本體不動,但能自由“生長”四處竄。最長能達72米!能變長也沒什么,更牛的是,它能自己避開障礙物,選擇路徑。機器人內部裝有攝像頭和傳感器,能感知光亮和人呼出的二氧化碳,七拐八拐地找到目標。
當然了,也可以由人控制它的前進方向。機器人生長過程中,就算有一段被卡住,照樣能繼續長!不達目的不罷休。遇見實在避不開的障礙物,也能強行通過。就算兩邊都是釘子,身體被刺穿,也阻擋不了它前進的腳步。
必要時,還能給自己充氣,讓自己變硬。變硬后,能輕輕松松舉起100公斤重物。
更逆天的是,還可以自己變形。比如變成勾子狀,把閥門關上。
研究人員表示,這個機器人現在充的是空氣,但日后完全可以用水和營養物質代替,甚至可以配備通訊設備!也就是說,在地震等自然災害中,它不僅能到達搜救人員難以探知的地方,從而找到難以發現的幸存者,還能為幸存者輸送水或營養物質,為搜救人員爭取寶貴的時間。
而在以前,搜救人員要找幸存者,要么靠檢測儀或搜救犬,要么就是靠搜救人員一遍遍地呼喊。然而搜救人員再努力,精力終究有限。稍不留神,也許就錯失了一個生命。在汶川大地震中,樓層下陷的情況有很多,三樓四樓全變地下室,住一層的人甚至被陷入地下十幾米深。沒有光,沒有水,有時連呼吸都困難。更絕望的是,連自己都心里清楚:被發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就算被探知,救援人員還要掘地十幾米,搬開一塊塊石頭,這一過程就可能耗時數天。但在災害中,幸存和罹難,僅在一線之間!而如果有了這個能自動繞過障礙物、自動找尋幸存者、還能輸送物質、甚至能通訊的機器人,生還機率無疑大大增加。
研究出這個機器人的團隊,全是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他們叫它vinebot,意思是vine-likerobot(像藤蔓的機器人)。他們從藤蔓植物、真菌得來靈感,開發了這個新型的柔性機器人。收起來時只有28厘米,但打開開關后,它能以最高時速35公里,“瘋長”至72米。
制作這個機器人的表面材料是聚乙烯,和平常用的購物袋幾乎沒什么區別。它體內貯存著很多與本體相同的材料,當內部加壓時,軟體機器人就會像植物一般將體內的東西“生長”出去。這樣,它就可以做到一端靜止,另一端通過生長的方式進行運動。它的身體由3個氣囊組成,研究人員能夠控制每個氣室的運動。機器人也可以自己找到要去的方向,自己選擇放掉部分氣體,以通過狹窄空間。它的末端安了微型相機,研究人員特意開發了個又快又準確的算法,使它能自主分析相機里的內容,從而決定如何前進。
為了證明軟體機器人的可行性,他們對它做了一堆慘無人道的實驗...讓它從兩張黏糊糊的捕蠅紙穿過去。再讓它鉆進膠水里。穿過障礙物去滅點小火。當然了,最狠的還是開頭里說的,穿過釘子陣!讓他們欣慰的是,它都撐過來了。
實驗成功后,7月19日,斯坦福的研究人員們在《科學機器人》雜志上發表了論文。這篇論文的高級作者、機械工程教授AllisonOkamura說:“我們的目標是將軟體機器人應用在那些不可探測甚至是未知的環境里。”他們還在研究如何用更堅固的材料比如防火纖維,來制作軟體機器人,以及用加壓液體代替空氣。這樣一來,它不僅能有更大的支撐力,還能輸送液體,甚至滅大火!不僅能抗震救災,它還能用在醫療上。研究人員在努力做出微型機器人,好讓它能在人體里游走...現在他們已經做出了個1.8毫米的機器人,就差志愿者了...能力更強的超大軟體機器人也在制作當中,估計很快就能搞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