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很多“大棚盛景”,同時也會存在這樣的問題用過的薄膜都去哪兒了?更多的是擔心,這么多大棚膜顆粒可以做什么,會不會造成大面積的“白色污染”?
“扔?一個三畝半的日光溫室大棚,廢棄的塑料薄膜扯下來都可以賣700多塊錢,你舍得扔!”王磊說,一畝地的大棚薄膜重約72公斤,淘汰后賣給回收站,農戶還能每公斤賺幾塊錢呢。
就在離陳孝坤家大棚不到兩公里的田河村,記者找到了一處農膜回收站。推門進去,只見占地2畝的小院里堆滿了半人高的大棚薄膜。村里農戶康繼德正開著農用三輪拉著一車廢棄的大棚薄膜來賣。“這一車有100多公斤,最后賣了480塊錢。”康繼德說,家里5畝大棚,年后還能再賣三四車薄膜,從來舍不得扔。
回收站老板名叫張忠和,他說,廢棄大棚薄膜每公斤價格從3.7元至4.6元不等,光在本地,一年可以收300噸左右。“銷路主要是送到安徽、山東等地的加工廠,可以做成200噸左右的塑料顆粒,然后再加工成地膜、塑料缽等幾十種農資。”在這家回收站,記者看到這些塑料顆粒的樣品:米粒大小,黑色。
大棚膜顆粒可以做什么,回收重組
長期經營農超對接、在睢寧建設萬畝蔬菜基地的南京潤果農業公司董事長蔡金陵說,這些薄膜中加入了消霧和流滴等功能的多種化學雜質,并不能降解,回收利用是主要出路。令人擔憂的是,初次回收的塑料顆粒一般可以做地膜,二次回收的還能做塑料桶,但到最后,這些廢棄塑料的出路仍然是個問題。記者了解到,與可回收的大棚薄膜相比,覆蓋在土地表面用于增溫保肥、節水防草的地膜更是農村“白色垃圾”的一大元兇。地膜的厚度普遍在0.006毫米,只有大棚薄膜的十分之一厚,其老化快、易破碎,人工撿拾清理十分困難,而且重量輕,利用價值低,回收站也不愿意收。在蘇北一些農村的大田蔬菜種植中,地膜往往就在翻地時被翻到了地下,有的還被吹到路邊成為“星星點點”的垃圾。
勤勞的農戶們也許不知道,地膜的降解周期為200至300年,降解過程中還會溶出有毒物質。中國農科院監測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長期覆膜的農田土壤,平均每畝地膜殘留量在5至15公斤。據調查,我國耕地中地膜殘留量有100萬噸之多,連續使用5年而不及時收撿棄膜的土地,每畝殘留量超過30公斤時,可使番茄、辣椒分別減產34%、25%。更可怕的是,這些毒性垃圾滲入土地、河流,不僅損害農村人的健康,也將污染城里人喝的水、吃的菜,最終將無人能夠幸免。
實驗表明,0.008毫米以上的地膜可以做到回收,如果地膜厚度達到0.01毫米,回收率可提高到90%。2013年底,甘肅省就通過了《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條例》,要求推廣使用厚度大于0.01毫米的地膜,今年甘肅省廢舊農膜回收利用率將首次突破75%。相比之下,針對白色污染,我省只出臺過《一次性塑料餐具和塑料袋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其外延并沒有擴展到塑料制品使用面廣量大的農業生產領域。
“政府無形的手,對現代農業的扶持‘角度’也要趕快轉型。”蔡金陵說,以往涉農資金扶持的都是生產性農資,在農村環境問題越來越突出的當下,應迅速使用政策杠桿,對可降解薄膜、生態地膜等環保性農資的推廣進行補貼扶持,形成示范效應。
棠張鎮一位村書記則認為,除了強化環保宣傳、推廣環保農資外,更要加強清運回收體系建設。建成一個正規的垃圾填埋場需要上千萬元資金,靠村鎮幾乎是“不可完成”的任務。由于農村垃圾治理長期被視作一項公益性事業,其經費主要來源于國家及地方財政。在資金來源渠道單一、農村經濟普遍困難的現狀下,垃圾處理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垃圾沒有最終的出路,農業生產造成的白色污染就不可能絕跡。”這位村支書擔憂地說。
如何徹底破解這一“白色困局”?推廣應用可降解地膜已成為業界共識,但目前面臨多個“攔路虎”。記者從銅山區農工委了解到,幾年前,徐州曾有廠家推廣銷售可直接噴灑的生物全降解液體地膜,這種地膜能被土壤中的細菌吸收,完全轉化為水和二氧化碳,但最后都偃旗息鼓。原因有二:一是老觀念在作祟,農民總覺得“看不見”的生態地膜不可靠;二是成本太高,全降解地膜售價比普通地膜高出3到5倍,農民用不起,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