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農業投入品田間廢棄物主要包括地膜和農藥包裝物兩大類。海南每年使用地膜面積約300萬畝,主要為冬種瓜菜,按每畝5公斤計算,年投入量約1.5萬噸;每年農藥使用量約1.2萬噸,產生的廢棄包裝物約1000噸。
地膜等農業投入品在促進海南農業提質增效的同時,也不斷造成環境污染和土壤結構破壞。為保障農業可持續發展,海南省加快農業投入品田間廢棄物污染治理,力爭“十三五”內實現“不留一塊廢膜在田頭”。
海南加快農業投入廢棄物污染治理
“目前海南對這兩類廢棄物尚未進行有效回收和綜合利用,相當一部分由農民在田間地頭自行焚燒,造成二次污染,少部分由企業回收利用。”海南省農業廳執法稽查處處長梁安瓊坦言,經測算,海南田間廢棄物殘留量約占投入量的30%~40%,即每年殘留量約5000噸,十年累計達5萬噸。對農田土壤和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逐漸凸顯,制約了海南農業持續發展,影響了海南農村生態環境質量和國際旅游島建設。
2013年,農業部向海南撥付360萬元科技創新項目資金,用于開展田間廢棄物污染治理試點。海南省農業廳以此為契機,探索“政府購買服務”模式,先后爭取財政資金13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投入1100多萬元。通過競標方式選擇了兩家具有后期綜合處理技術的公司,分別從事廢舊農膜和農藥瓶回收再利用。
分揀、漂洗、破碎、熱熔、冷卻、造粒,在瓊中縣海南天明農業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廠房內,堆積如山的廢舊農膜進入生產線后,經過上述幾道工序,很快就被生產為塑料顆粒,用于制造管道、噴帶、塑料筐等,一進一出間便讓田間廢棄物變廢為寶。
同樣,在海南正業中農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基地,廢舊農藥瓶經過濕法破碎,再經過7次無害化脫毒處理后形成的廢料被加工成農藥瓶,實現了閉環循環。
“沒有末端變廢為寶產生價值,是不可能拉動前端回收的。”梁安瓊稱,為了快速推進田間廢棄物污染治理,海南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運作,按照廢舊農膜回收處置每噸補貼3500元,廢舊農藥包裝物每噸補貼1.4萬元,田間回收網點每處補助10萬元的標準,目前已在10個市縣展開田間廢棄物治理。
按計劃,農業廢棄物回收利用工程將被列為海南“十三五”期間重點實施的五大工程之一。到2020年,海南將基層廢舊農膜回收網點增加至60個,并將0.01毫米厚膜推廣至300萬畝,試驗示范生物全降解農膜50萬畝次,基本實現大面積田間廢舊農膜全部回收和綜合利用。